诸葛亮家风良好,作为后世表率流传至今,但其后代为何都是庸才?(2)

2021-09-25 18:00     360kuai

再来看诸葛亮的教育方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志"这幅对联是在刘备拜访诸葛亮草屋时看到的,因此刘备认为诸葛亮一定是一个淡泊名利,忠君爱国的谋臣,因此不惜三次请他出山,也恰恰印证了诸葛亮的教育子孙后代的方式。我们从诸葛瞻、以及诸葛尚不惜用命换取蜀国的苟延残喘就可以看出,忠君爱国、淡泊名利正是诸葛亮家族教育后代的中心思想,而且这样的家风作为后世的表率,一直流传到现在。可惜这种思想用在乱世之中教育子弟,并非正确的方法,在乱世之中,显然司马懿的教育方式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物竞天择"。

而且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才八岁,因为常年北伐在外,更是没有时间去教导这个孩子,于是留下了《诫子书》,而《诫子书》中无不透露着要求儿子修身养性、正德明志的教诲,实际上这就是家庭价值观的不同,聪慧是每个人独有的天赋,这一点我们很难说可以遗传。但父辈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却在潜移默化中,乃至教育下被学习。所以说,诸葛瞻从小就很少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导致其一生都比较平庸,长大后对内无法左右当时的政局,导致朝内部廷腐败,对外在魏国灭蜀的战争中,用兵失败。可以说诸葛瞻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介庸才,远不如父亲诸葛亮,而家风也不是单单凭借几封书信就能学到的,因此诸葛瞻也没有继承到诸葛亮身上的大智大勇,这也是其成为庸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