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皇帝也无可奈何?为何清朝在全国的满语推广会无疾而终?

2023-01-02 15:19     360kuai

满清贵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最后使满语变为一种濒临灭亡的语言。全世界会满语的人,最终都没剩下多少人。根据资料统计,在光绪年间,全国只剩下三万人会说满语。在溥仪当皇帝的宣统年间,溥仪就只会说一个满语单词,那就是"伊立",就是平身、起来的意蕴。皇帝是这样了,更加不用说普通百姓了。要知道,至从清军入关之后,一直都是把满语当做国语来对待。在清代前中期朝廷的诏书、诰、奏报、公文、教学、翻译与日常生活使用的文字都是满语,又如清朝与国外签订条约如《尼布楚条约》,也是满文、俄文、拉丁文这三种文字来书写,不用汉文。直到晚清时候,汉语地位也跟着上升,《南京条约》中才会出现汉文。为啥满语在历史洪流中逐渐消退呢?原因就在这些

满语是小语种,借用蒙古字母,没有汉语生命力强大

满语是小语种的。满族原本是居住在东北的渔猎民族,生产力比较落后。很长一段时间,满族都没自己的文字,都是满族人口口相传语言。当努尔哈赤强大统一女真部落之后,觉得民族强大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文字很难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于是,努尔哈赤就派额尔德尼和噶盖这两个人,前往蒙古学习语言,把蒙古和回鹘语两者结合,就成为满文。

由于满语诞生时间短暂,这一种移花接木的速成语言,没有比较丰富的词汇和完善的语法,有一些也没有足够的音节。由于语言体系的不完善,很难阐述深奥的理论、对复杂的逻辑难以做清晰地表达,也很难承载恢弘的文化。假如使用满语,很难表达汉语的博大精深,也更难解读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典籍,这就造成了文化的断层。如今日的韩国、蒙古、越南等国家的历史文献古籍都是汉语记载的,新生一代的年轻人不懂古代中国汉语看不懂典籍,这就使国家文化失去了灵魂和基本内涵。

所以,满清贵族在发现推行满文之后,也必然带来文化的断层,很难把国家治理得好,于是也是习读汉语,学习汉语的文献经典著作,从中汲取管理国家智慧和驭人之术。所以,在清军入关,高级统治者的汉化也就这样开始了,包括满清皇帝对落后的满文都是不屑一顾。如康熙乾隆在内的皇帝,都是以熟读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典籍为荣。乾隆更是用汉语写下了四千多首诗,在嘉庆皇帝之后,皇帝变得不会说满语了,可以看到汉语在国内都占据了上风。

满族人口不足,语言难以普及

世界上民族和语言的发展,都是在一个不断融合过程中进行的。而且,一般是大众把小众融合。满清统治中国的时候,人口虽然是几十万。但是,当时汉人的人口是几千万甚至上亿,数量绝对是胜过满族。所以,汉语的大众也绝对胜过满语的小众。

所以,在人口比例悬殊情况下,虽然满清贵族在全国普及满语,使之变为国语,但确实困难重重。剃发易服可以在表面上实施,但是语言这一东西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与人的生活互相融合的习惯,不是上层统治者说要改变就能改变的。汉族老百姓日常起居,生意买卖和人际交往,都是几千年来说的汉语,满清政府也很难对每一个老百姓的语言习惯能管控得住,这就是满语难以战胜汉语,汉语得以继续传承的原因。

清朝虽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让八旗绿营统治各个乡村,但是教化民众的任务,都还是要士绅阶层和地主来完成的。地主士绅阶层,关心就是中国儒家经典,不关心满语。而且,满清在统治中国之后,为了选拔人才必然推行科举考试,这与由汉字记载的儒家经典也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当时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去学习汉语,满语自然也被抛弃。

清朝民族隔阂政策的失误

清朝建立之后,满清在疆域统治上是成功的,解决了汉族王朝统治国土不能解决矛的问题,如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处理藩王问题等等,但是,满清大力推行的民族隔阂政策,也阻碍了满语的普及和推行。

如当时满清为了阻止汉人进入老家龙脉东北和蒙古高原一带,在东北地区修建柳条边,加固长城,把整个大清帝国分为汉、满清、蒙古三大区域。

而且,清朝在内地特意弄满清贵族的特殊化保护。如在杭州等地设置有满族八旗子弟兵驻扎的"满城",与周边的汉人严格区别对待。同时,也禁止汉人与满清贵族通婚。虽然对人数比较少的满清发挥着民族保护的作用,但是确实阻碍了满语的传播。

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汉人数量增多并且向满族人居住的东北疯狂开荒和移民时候,满语更是被抛弃和遗忘

评价满语与汉语

满语在全国推广是失败的。但是,满语在满清统治两百多年时间内,在东北的融合也变为东北方言一部分。当东北话在全国风靡的时候,与夹杂着满语的推广。

无论如何,当时满语作为清朝的国语,是很难在全国推广的。汉语得以传承,证明了汉族文化的强大。这也就是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唯一得到传承的原因所在。由于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接纳,我国才会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并存的国家,汉语才会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博大精深的语言。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