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射"很明白,不难理解。"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高腰襦裙等服饰。它对我们影响最为深刻的是裤子,我们今天穿的裤子大约就是来自那个时候,最先只是为了便于上马射击,这一简便就是两千多年,我们穿裤子的时候实际上穿起的还有那段历史。
三胡之后,历史上出现了五胡。三胡或者与五胡没什么直接关联,但那也是一段胡人成"气候"的岁月--彼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这时候,中原的人们对胡人表现得有些不友好了。出现了类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说法,在敌我矛盾中,胡人的称谓明显有了蔑视、轻侮的意思。
然而,我们要强调的是:其实,胡,并非对游牧民族的蔑称。它只是对游牧民族一种称谓。后来则变成对居住在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一种泛称。"《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江统《徙戎论》)。诸夏即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基于中原的视角提出的,其中并没有掺杂感情色彩。更近一步地说,"胡"在北亚民族语言中就是"人"的意思。胡人,原指中原长城以北的游牧族群,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对北方和西方的外族人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