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2023-01-06 10:00     360kuai

从我认为,如果大明继续以南京为都,会亡得更快。

朱棣迁都北京,其实是有如下考量的:

第一,南京是南方旧世族的大本营,也就是文官集团的老巢,势力盘根错节。迁都北京,也就是回到了朱棣的地盘,朱棣在那经营多年,到了那就等于是削弱了文官集团在朝廷中央的影响力;

第二,北方蒙古边境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日子里,会是大明的主要威胁。朱棣做藩王的时候就是在北京,现在迁都北京,由天子守国门,能够起到实边的效果,同时能让子孙后代始终有危机感;

第三,朱棣喜欢恢弘气象,南京的明宫在规制上确实小了一些。同时朱棣也更适应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大概知道朱棣的迁都动机,我们就可以从以上来分析迁都的利弊,特别是第一点和第二点。

朱棣

从第一点来说,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封建历史上,历朝历代最后都是走向文官治国的历史趋势,这点几乎是不可逆的。而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始终存在着话语权的竞争。朱元璋裁撤相位,也是出于皇帝集权的考虑。

而皇帝经过几代以后,大概率会被儒家化。说白了,皇帝的继承者会被文官集团所同化。不是说文官治国不好,而是封建统治者必须要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帝国的文化和政治。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文化只是一种统治方式,可以是文官集团的治国理念,却不是帝皇的施政纲领。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能不能理解。

明代中期以后,国势的日益下滑,除了内外矛盾,天灾人祸以外,与文官集团的内部分裂和持续动荡有关。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皇帝对文官集团控制力下降的表现。如果皇帝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掌控文官集团,怎么会有党争?怎么会需要扶持宦官来抗衡文官?

如果没有党争,明代后期很多事情就不会处理得这么糟糕,这么被动,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被损耗在内斗中。

明代官员

朱棣迁都北京,事实上和朱元璋集权的动机是一样的,延缓了文官集团的做大做强的历史进程。而"靖难之役"中的新晋武将功勋,也天然地承担起帮助皇帝制衡文官的历史使命。

如果继续待在南京,我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建文帝。这种儒家式皇帝其实是会出大问题的。

我们再说第二点,应对蒙古的威胁。

朱棣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实是会弱化统治层的进取之心,而沉迷在风雅的享乐生活中。

皇帝的居所设在靠近对蒙作战的前线,实际上是让皇帝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打个很简单的例子,"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人进攻北京城,如果不是祖宗陵墓和朝廷中枢设在北京,试问当时大明有哪个城市能够如此轻易地调动所有资源来布防?

故宫

同样的道理,嘉靖时期的蒙古鞑靼部进犯京畿,虽然一直在京郊劫掠,却始终没有勇气向北京发起坚决的进攻,还不是因为有皇帝在那?而嘉靖在意识到京军战力退化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军政的改革,如果皇帝当时是在南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吗?

北京一旦失守,必将重演宋代的悲剧,我们对北方蒙古就失去了战略主动。说得难听一点,如果大明一直把都城设在南京,也许不用270年,可能不到一百年,北方大片领土就会落入游牧民族之手,重新出现南北分化的局面。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朱棣建都北京,其实是延缓了大明的灭亡。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