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对孝道的重视。《孝经·开宗明义》一篇中首先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也成为古代士人很长一段时间遵循的准则。士人留头发、养胡须,甚至一些不需要劳作的贵族还有蓄甲之风。由此还引发出一些专门针对毛发的刑罚--耐刑和髡刑。髡刑是割去犯人的头发和胡须;耐刑就是割去胡须,带有羞辱意味。孝道的影响为珍视胡须的风气奠定基础,而耐刑、髡刑这些刑罚有可能造成士人对无须的歧视。
审美意趣以及威重的感观
珍视胡子的风气,最大的原因或许是某种单纯的审美情趣。上文中也提到了史料中胡须的记载非常多,最为普遍的就是"美须眉"、"美须髯",说明至少有一种审美观点中认为,胡须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装饰品。加上"姿貌雄伟"、"大声音"、"有仪表"等特点,构成一个"伟丈夫"的形象。这种形象在汉末三国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
另外就是胡须也能够带来另外一种感观--威严持重。在《三国志·魏书·崔琰传》中描述崔琰的形象:"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基本符合上述"伟丈夫"的形象,也给人一种"威重"的感觉;在《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中又记载一事:曹丕篡汉的时候,苏则与曹植都因为这件事痛哭。曹丕秋后算账,要找"哭者"的麻烦。其实曹丕只知道曹植不知道苏则,但苏则认为曹丕针对自己,打算和曹丕"正论以对"。《三国志》中用"须髯悉张"的字眼,体现出苏则的正直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