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派他来劝降朱元璋,结果反被招降,此人结局如何

2021-09-05 19:00     360kuai

一个人要是口才好,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历史上就有很多,因为口才好而闻名的名人。就好比苏秦,他凭借自己的口才,成功合纵六国;晏子使楚时,楚王接连出言侮辱,晏子凭借自己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毛遂自荐,利用口才,顺利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可见一个人要是口才好,在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帮国家力挽狂澜。而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人,因为口才好,被元朝派去劝降朱元璋。

可没想到的是,结果此人反被朱元璋招降。既然元朝选中此人去劝降,就说明他是有口才有本事的,那为何会失败呢?那此人结局又如何?

《明太祖实录》记载:"张昶外示诚款,内怀计谋……张昶有干才,智识明敏,熟谙前朝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

此人名叫张昶,在元朝官至户部尚书,他有才干,能说会道,因此被派去劝降朱元璋。谁知朱元璋见到张昶以后,发现他不仅口才了得,而且熟知典章制度,就反劝他留下来。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打败陈友谅,自称吴王。他想要一统天下,所以想招揽像张昶这样的人才,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张昶竟然答应了。回顾历史,一般那些口才了得的人,从小就饱读诗书,深谙什么是忠君爱国,为什么张昶却反叛了呢?

张昶被招降后,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刘伯温。他告诉朱元璋,张昶这个人不能信,可朱元璋想着才刚刚招降张昶,为了使对方忠心效力,就要做到用人不疑。加上他想要一统天下,将来就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既然张昶擅长这方面,就一定要留住他。

因此,朱元璋没听刘伯温的话,反而将张昶封为参知政事,这个官职已经不小了,可以决策很多事。而自打张昶归降以来,每次做出的决策,都令朱元璋很是满意,后者逐渐给了他更多权利。

不过,就在此之后,朱元璋渐渐对张昶有了疑心。因为张昶在制定典章制度的时候,不仅将法律制定得相当严格,还对朱元璋说,既然国家都打下来了,就不必那么认真,接下来应该及时行乐。

朱元璋虽然是草根出身,可并不是一个无脑之人,否则也没法建立起明朝。他一听就觉得张昶不对劲,就像赵高乱秦一样,竟然劝自己沉迷享乐。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疑惑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对他说:"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其实刘伯温一直都怀疑张昶,就像前面说的,这些有才干的志士,一般都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可张昶却背叛元朝,轻而易举便归顺朱元璋,此事本就蹊跷。所以刘伯温怀疑张昶,是有意诈降,目的就是助元朝消灭朱元璋。

好比苏秦一样,当初他也为了帮助燕国搞垮齐国,就假意归顺齐王,从事反间活动。可见张昶很可能就是效仿苏秦,搞垮朱元璋。不过,朱元璋虽然对张昶有怀疑,却没有马上开始打击他,而是旁敲侧击。

元朝那边,见张昶这么久没有回去,就以为他已经被朱元璋杀害,元顺帝就下令对其进行追封。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就假意要放张昶回国。张昶欣喜若狂,悄悄写信给元朝,表明自己其实并未降敌。谁知,这封信被朱元璋截获。至此,朱元璋才完全相信,原来张昶真的是奸细。

一开始,朱元璋还想给张昶一个机会。可是在审问的时候,张昶写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字表明心志。朱元璋一看,明白是无法真正劝降张昶,只说了句:"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于是,就将张昶杀掉了。

(参考文献《史记》《明太祖实录》《明史》)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