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黄帝在打败蚩尤之后,也将炎帝放逐到了南方,自己成为了一统宇宙的天帝。炎帝自认能力不如黄帝,也不愿与其争夺。但是刑天手下的一个无名的巨人,却为炎帝感到不平。于是,这名巨人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战斧,悄悄离开炎帝身边,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就是刑天。
刑天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这种快乐的生活改变了,炎帝却一直忍气吞声。刑天不服,可是一日为君终生为君,君主说不打,他刑天也不能逼着君主去打仗啊!于是,当刑天的不服气使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时候,便上演了上面的一幕。

刑天一路过关斩将,无人能挡,一直杀到黄帝的宫前。他指名道姓,要与黄帝决一生死。黄帝此时乃是宇宙的主宰,自然不能容忍刑天,于是亲自披挂上阵。二人不分上下,一路厮杀,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一直杀到常羊山旁。
刑天骁勇善战,黄帝足智多谋。就在杀得难分难解的时候,黄帝突然大喝一声:"五虎将还不动手!",刑天一惊以为自己背腹受敌,猛地一回头,而就在着电光火石之间,黄帝的宝剑一惊悄然而至。只听"咔嚓"一声,刑天的那颗像小山一样的巨大头颅,便从颈脖上飞了起来,落在常羊山脚下。
刑天一摸颈脖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惊慌失措,忙把腾一只手来在地上摸索着自己的头颅,可是他摸遍了漫山遍野也找不到自己的头颅。原来,黄帝斩下了刑天的头颅之后,害怕刑天找到之后会恢复真身。于是举起手中的宝剑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随着"轰隆隆""哗啦啦"的巨响,常羊山被劈为两半,刑天的巨大头颅骨碌碌地落入山中,两山又合而为一,把刑天的头颅深深地埋葬起来。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头颅再也找不到了。他呆呆的站在那里,想了炎帝的放逐,想到了黄帝狠毒的埋起他的头颅,一时间悲愤不已。突然,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疯狂的挥舞。他赤裸着他的上身,失去了头颅,两乳就是双眼;失去了头颅,肚脐就是嘴巴;失去了头颅,他的身躯就是头颅。
多么壮观啊!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脐上,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的头颅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是那样的有力。看到此等景象,原打算斩草除根的黄帝也不禁地心生惧意,于是便悄悄地溜回天庭去了。
而民间传说,直至今日,那断头的刑天,还在常阳山上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也许人们看到不是刑天,而是常阳山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陶渊明曾有诗说:"刑天舞干戚,锰志固常在。",或许,陶渊明也曾去过常阳山上吧!
在远古时代,由于的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划方便。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有种树被伐过枝干后,在"伤口处"还能长出新枝。人们就称之为"留树",由于读音相近后来就被称为"柳树"。
而这种"取其枝条,留其主干"的方法就叫做"头木作业法"。刑天的原始形象就是源自于被头木作业的柳树,尤其是被作业过的"高龄"柳树,与断头刑天的形象非常相似。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则说明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