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对塔利班的考验。
对塔利班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信任投票。人们冒死也要离开,可见对塔利班的恐惧是多么根深蒂固。
有些恐惧,可能是西方的宣传。但有些,应该源自塔利班以往的极端政策。这种恐惧,因为美军的突然撤离、阿富汗政府的突然垮台,正常生活被彻底打破,而急遽增加。
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进城后的塔利班,也不断发布安民告示:不寻求复仇, 保护私有财产,尊重人权和女性,赦免为外国工作的人,等等。
但20年前的阴影,还是笼罩在喀布尔人心头。他们怕塔利班的报复,怕回到一个极端保守残酷的社会。将心比心,其实也可以理解。
要想留住阿富汗人的心,塔利班不仅仅需要承诺,更需要的是行动。塔利班的承诺,会靠谱吗?
第三,一些完全个人的感慨。
真的,特别感慨。整整20年前,我去喀布尔采访,当时塔利班刚刚被赶出喀布尔,喀布尔机场刚刚被炸毁,我们降落的是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从巴格拉姆到喀布尔,唯一一条高速公路,路面是一个接一个炸弹坑,路两边茅草起伏,那都是地雷区,当时的感慨,虽然没有“白骨露于野”,但绝对是“千里无鸡鸣”。
哪知道,20年后,命运跟阿富汗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美国灰溜溜离开,塔利班又回来了。
看看那些惶恐的阿富汗人,真的,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却是很多国家最期待的。
还有,美国人如此不顾颜面的走开,我们更需要提高警惕。
正如有朋友所说的,美国人几乎不顾一切,是丢掉了面子,但也丢掉了包袱,这样可以收回伸到阿富汗的手指,缩成一个拳头,对付更加重要的对手。
哪个对手?
我相信,大家都懂得。
当然,这样的惨败,用新华社评论的话说,“喀布尔陷落”,标志着美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又一个转折点,“轰鸣的飞机声与仓皇的撤退人群,映照的是帝国最后的黄昏。”
帝国最后的黄昏,也往往是帝国最冒险的时刻。更要看到,大难来临,美国转身就走,这种道德和信誉的破产,让那些美国的小跟班,还会那么死心塌地跟着美国吗?
一场阿富汗战争,折射出太多的问题,战争的苦难、美国的不堪、阿富汗人的草芥般的命运。
20年前,在喀布尔,面对太多的无奈和悲剧,我总有一种苍凉感,记得在离开时的最后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别了,阿富汗,希望几年后再来看你时,是另一个模样……我再也没有回过阿富汗。20年过去了,却看到一个悲剧的轮回,更加的苍凉。
当年采访过的阿富汗小朋友,肯定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他们都还活着。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明天,是否会更好?
我也不知道,那群涌向喀布尔机场,在绝望中追赶着飞机的阿富汗人,是否有我当年的翻译、当年的司机、当年采访中结识的朋友……希望他们都还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