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刘备“连营”的举措真的错了吗?

2021-08-15 07:40     360kuai

"火烧连营"的故事几乎让陆逊一战封神,后来很多小说、评书等文学会将蜀汉遭到如此大败的症结归于刘备安营方法的不对,并且强行用马良等人未指出其错误来质疑刘备的刚愎。

但是,刘备的"连营"法真的有问题吗?

既然失败了,那么肯定就是有漏洞的。但除了"连营"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仔细找找也没有。

所以,不是马良等智囊团不合格,看不到"连营"的弊端,也不是刘备选择安营扎寨的方式不对,猇亭之败是各种原因促成的,"连营"或许是其中之一,但绝对不是主因。

刘备为何会"连营"?不"连营"又能如何?

如果要讨论刘备"连营"决策的正确与否,脱离开当时的现实环境是不科学的。

很多通俗文学为了突出故事重点对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夸张描述,故意隐去一些关键信息。所以不能以"演义"的眼光看待历史,其缘由也就在于此。通俗文学没有错,它们只是文学而已,但不能当真。

刘备在公元221年出兵伐吴,一路势如破竹,先下巫县,再下秭归,翻山越岭直抵猇亭。

听起来仿佛攻占了不小的地盘,但这些地区其实多在今天湖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过渡区域,它们离蜀汉曾经丢失的荆州地盘的主体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里有几个时间点需要注意:

刘备是什么时候出兵的呢?公元221年的七月;

什么时候到的猇亭呢?公元222年的二月;

那什么时候兵败的呢?公元222年的六月之后。

也就是说,刘备连营被攻破的时间在一年的六月份,这个信息很重要。

猇亭地区处于长江上中游地带,一年中的雨季在六、七月份,比较集中,而最为关键的是"雨热同期"。

在狭长的地形里,面对着高温、多雨的气候,该如何扎营呢?

刘备这样的战场老手自然不是庸才,他伐吴是为了胜利,不是去追求失败的,所以"连营"的策略必然不是草率的决定。

古代打仗,屯兵安营的地方不会是水边、谷地,因为这样的地方不安全,即使是今天野外宿营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带。

拿猇亭来说,狭长的河谷地形遇到多雨的天气,极容易出现涨水甚至洪流,甚至更为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泥石流。

可供刘备选择扎营的地方本就不多,山间林地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防洪,二来也可以防暑。

湖北地带在夏天非常炎热,所以有人戏称,武汉就是"捂汗",在这样的酷暑、潮湿的环境里,除了躲避之外也没有多少选择。

否则,不说会不会出现的洪水,就是高温、酷暑也会使得蜀兵失去战斗力,也就无法再继续作战了。

但如果在林地当中,能最大程度地保存战力,只需要防住吴兵的袭击即可,至于防不防得住,那就看双方的指挥水平了。

所以无论怎么说,刘备在山间"连营"从策略都不能算作指挥失误。

那么,马良等人为何要阻碍刘备连营呢?顶多建议一番防护火攻等措施而已。

刘备的战败根由,陆逊的精彩指挥

刘备劳师远征一年之久,实际上是深入吴地,陆逊等人是主场作战,天然就有优势。

在古代战争中,防守的一方是占据优势的,攻击一方所需要的人数更多,准备也要更为充足,物资的靡费程度也更大。

所以,刘备在前期打了孙吴一个措手不及,这才造成了势如破竹的情况。

孙权一方其实根本没想到刘备能真的伐吴,因为这个时间点比较敏感。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是因为曹丕在北方"代汉",通过一场禅让的举措进了帝号,所以刘备必须要称帝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否则就从汉朝的地方势力变为了曹魏的地方势力了。

问题来了,刘备既然以汉室正统自居,那最大的敌人是谁呢?肯定是曹魏。

那么,在这个时间点上,蜀汉不去伐魏,反而侵吴,这种情况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但有意思的是,伐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赵云等人曾经指出过应该伐魏而不是伐吴,但是诸葛亮等人都对此表示了沉默。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存在了嫌隙,但我认为不是,刘备出征,在成都镇守的就是诸葛亮,这种信任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诸葛亮虽然没有在明面上赞同刘备伐吴,但其更像是一种默许。

毕竟,"荆州"这一地区的归属问题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里是极为重要的,208年提出的"隆中对"就是围绕荆州为战略核心,以益州为后勤保障。

"隆中对"分三步,即占领荆州、横跨荆益以及等待天时。这里的第三步因为在当时需要和孙吴结盟的原因,所以在论述的时候是"伐魏"。但都知道,"伐魏"和"吞吴"其实是等同的,都是想要从"三分"变为"二分"而已。

也就是说,能伐魏,当然也能吞吴,这就看是何种"天时"了。

那么,在益州刚刚安定的节骨眼上,荆州丢了,无疑是打乱了蜀汉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

所以有理由认为,刘备的"伐吴"之举,很有可能是其和诸葛亮的一次"拨乱反正"。

巧了,东吴也有人提出过类似"隆中对"的决策,那就是鲁肃和甘宁,都想着先夺荆州,再取两川,这就使得双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势必要夺回荆州,一方势必要死守荆州。

如果换一位将领来领兵抗衡刘备,其实胜负还真不好说,但陆逊确实非常合格,深得孙权信任,也成功扛下来巨大的压力。

在面对蜀兵推进的时候,选择了死守到底,坚决不出战,甚至都置孙权的侄子孙桓于险地。

陆逊这六个月在等什么?无非就是三点:

第一,蜀兵远征,前期锐气正盛,理应避其锋芒,所以在等其受阻后的颓气。

第二,蜀兵出境作战,物资靡费严重,在等经历过汉中之战的蜀汉后勤无力供应。

第三,等天气转变,到了雨季将其逼入山林,寻求机会。

虽然说是火烧连营七百里或者八百里,并不是刘备真的有这么大面积的营地,而是陆逊放火焚烧的范围。

久战疲乏,又遭遇到山火,就直接导致了蜀兵的溃败。而溃散的败兵是无法应战的,只能被东吴兵马追杀。

所以,陆逊指挥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其指挥下的这场火烧连营,而在于他分析出了蜀兵的弱点以及东吴的情形。

陆逊知晓自己主要的阻力不在于蜀军的进攻,而在于东吴内部形势的严峻,胜负的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抗住国内的压力,将固守的策略进行到可以反击的时刻。

所以说,刘备伐吴的举措不一定不对,"连营"的决策也不能说完全的错误,那只能说是陆逊的应对方式更为合理,天时地利都不在蜀汉一方。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阅读下一篇

蜀国的五虎上将中,其实有一个水货,名气很大,实力让人大跌眼镜

在三国当中,蜀国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被人们称为五虎上将,他们无论是谁,名声都是响当当的。但是你要是认为他们都同样厉害,那就错了。其实他们五个人当中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