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提倡“文武并用”,为啥文官精英阶层表示:打死不换武职?

2024-03-07 13:22     360kuai

对于精英文官来说,半路转为武官的职业发展路径太过受限,远不如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往上慢慢爬更有前途。因此这个阶层的"文不换武"也就成为了更为现实的选择。后人因为对这一背景缺乏了解,错误地把这一事例当作宋朝"重文轻武"的证据,实在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

战事一起,行政官僚加个将军号就可以领兵出去打仗了,等仗打完了回来继续管行政--所谓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说的就是这种模式。比如《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会稽太守王朗拍马舞刀,来战太史慈"……王朗当年是汉朝一郡太守,搞不好还真的干得出这种事儿。对于这种贵族化官僚,是没有制度上的文武之分的。

我们理解的"文武分工"概念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定型,武官从制度上被排除在了政治的主角位置之外。在国家系统良好的运转的情况下,一个常见的政治规则是:身为行政官僚的文臣能够在军事专业官僚(武臣)的领域施加影响力,反之则不然。具体在宋明的地方统兵体制上,就是由作为文臣的主帅负责协调统筹所在行政区的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而武臣则作为副手提供军事层面的技术指导--既然武臣过度干预行政则必然沦为军人政治,所以我们还是试着教会文臣怎么打仗吧!

宋代官方宣传口是提倡"文武并用"的。但实际上在职业官僚选择自己发展路径时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普通文官对转走武官路线无所谓,而精英文官却打死不走武官路线--我们视线往往聚焦的是后者,所以会加深"重文轻武"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