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发生以后,诸葛亮与刘禅也说道李严为"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而这也体现了他"不思忠报"、"危耻不办"的地方,而这一点更为明显的是诸葛亮北伐时,欲调派李严的部队入汉中协同作战,但李严迟迟不从,还向诸葛亮请求解除兵权,前往巴州五郡为刺史,治理一方即可。而后诸葛亮欲西征之时,命李严督汉中,李严也是万般推阻,实乃为其子李丰请封江州都督为条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李严的这种做法引得群臣议论,更多人埋怨诸葛亮"待平之厚也"。
有人说诸葛亮与李严争权,这毫无凭据。事实上诸葛亮还是注重团结和重用李严的。有人说诸葛亮想借机解决李严这个益州势力的代表人物,其实,李既是益州派,也是荆州派。李严被贬,李丰仍受重用。诸葛亮卒于北伐前线,李严也寻卒,严知道再无人会重新启用自己了,故激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