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处决,午时三刻或秋后问斩,究竟有什么讲究?(2)

2023-12-21 17:42     360kuai

明代一些大臣在谏言如果不小心触怒皇帝的话,就会被推出午门,但这时候也不是斩首,而是廷杖,所谓廷杖,就是当中将官员的衣服剥掉,当众大屁股,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也都见过,而且这种处罚方式,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实是一件有辱斯文的事情,而且廷杖在明代被发展以后,成为了一种比斩首更加严酷的刑罚,嘉靖皇帝因为大议礼事件,曾创造一次性杖毙17人的记录,可见打板子也不是谁都能受得起的。

既然午门不是斩首的地方,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地方菜市口了,菜市口其实是清代的时候,处决犯人的场所,也是从清代的时候才流行起来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也是在菜市口被刑决的记录,甚至围观的人还绘声绘色的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幕,及其血腥残忍。

而行刑的时间也多半是在秋后午时三刻,至于秋后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秋分,在古代汉朝以后,统治者规定一般只有秋冬时期 才能够执行死刑,汉朝儒学大师董仲舒就曾经有过记录: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适应四季变化。而选择在午时三刻,是指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这时候的人们大多数犯困,所以囚犯在被处斩的时候,往往也能少些痛苦,加上此时阳气上升,由于封建迷信的思想,一般认为阳气上升之时,死去的人就连鬼也做不成,只能安稳的下去投胎,故而按照这样的习惯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