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诛灭石氏后,慕容皝之子慕容儁趁机进入中原,打败冉闵,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前燕一度在北方与前秦二分天下,但最终为前秦所灭。前秦淝水落败后,慕容垂趁机起兵,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建立后燕政权。北地长史慕容泓也在关中起兵,称北济王,是为西燕。后来,慕容垂攻灭西燕,再度成为中原强国,与羌人建立的后秦并霸北方。北魏兴起后,与后燕连年征战,参合陂(在今山西阳高境内)一役,后燕惨败,中原大部分领土沦丧于北魏,后燕也被腰斩为北燕和南燕两部分。北燕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延续的也是慕容氏的班底,最终亡于北魏,南燕被东晋刘裕所灭,慕容氏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中原舞台。
吐谷浑。吐谷浑是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是个人名,他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的父亲慕容廆的庶兄。当时的慕容氏,还是个并不发达的游牧部落,他们的父亲慕容涉归死后,吐谷浑与慕容廆各领一部,结果二部"马斗相伤",就此产生了矛盾。其实这本也不是什么很大的事,但兄弟二人嫌隙已久,这事便成了导火索。慕容廆对吐谷浑说,"何不相远,而马斗相伤",你为何不离我远点,免得咱们的马再打架。"斗在马而怒及人",吐谷浑焉能不知这是慕容廆容他不下?伤心之余,带领部众"西附阴山,假道上陇",一直西迁到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最后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境内)落了脚。部众从此"遂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见《晋书》),"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见《旧唐书》),开始在远离战火硝烟的西部边陲,过上了悠哉快哉的游牧生活。
吐谷浑作为部族的姓氏,同时也作为部落的名称,是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定下来的。叶延因《礼记》中有"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见《晋书》),自此,部族便以吐谷浑为姓氏。吐谷浑因为所居偏西,在群雄逐鹿的十六国时期,并未扮演过主要角色,发生的几起征战,也仅限于和凉州一地的政权之间展开。最初,吐谷浑并不强大,经常吃败仗。比如,西秦的乞伏乾归投降后秦后,吐谷浑第七任首领乌纥堤,便"屡抄其境",后来乾归"率骑讨之",将其打败,吐谷浑"亡失万余口"(见《晋书》),遭到重创。第八任树洛干即位后,"率所部数千家奔归莫何川(今青海省乌兰县境内)",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吐谷浑王,并"轻徭薄赋,信赏必罚",一时间,"沙、漒诸戎皆附之" (见《资治通鉴》),国力大增,吐谷浑走向强盛,但仍不能和西秦抗衡,后来还一度归降过西秦。南凉的秃发傉檀也曾西征吐谷浑的乙弗部,"获牛马羊四十余万"(见《晋书》)。
吐谷浑军事上最长脸的一次,是在第十任国主慕璝时,他与北凉联合,屡次出击西秦,迫使西秦国主乞伏暮末"率部落东奔陇右"(见《晋书》),吐谷浑趁机占据西秦故地。大夏国末帝赫连定被北魏打败后,向凉州逃窜,也被慕璝拦击,并生擒赫连定献给拓跋焘。由于地处偏僻,纷争较少,吐谷浑政权存世的时间很长,直到公元663年唐朝高宗时,吐谷浑才被吐蕃所灭。
乞伏氏。乞伏氏是西部鲜卑中最强大的一支,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西秦政权。乞伏氏最初也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带,后来其先祖"南出大阴山"(见《晋书》),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阴山,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并兼诸部,部众渐盛"(见《魏书》)。苻坚平定凉州,乞伏氏也归顺了前秦,部族首领乞伏司繁被苻坚封为南单于、镇西将军,镇守勇士川(今甘肃榆中)。苻坚攻晋时,其子乞伏国仁任前将军、领骑先锋。淝水落败后,国仁的叔父乞伏步颓在陇右反叛,苻坚便派国仁去征讨,结果是一去不回,国仁在那里招集旧部,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署置官属"(见《魏书》),彻底脱离前秦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