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秀成《自述书》,看忠王“忧国忧民”之情怀

2021-09-19 22:19     360kuai

1864年7月19日,九帅曾国荃"吉字营"湘军攻破天京,灭亡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突围逃往方山避难,不幸被俘虏,关押在两江总督府,沦为阶下囚。应曾国藩之请,李秀成洋洋洒洒写下了数万言之《自述书》,详细描述自己参加革命之经过,对太平天国之成败得失进行总结,并对各诸侯王进行一一点评。对于李秀成写《自述书》,许多人便认为忠王后期晚节不保,违背了自己地初衷,以致有"忠王不忠"之说。一千人读《哈姆莱特》,自然会有一千种体验,这无可厚非。斯人已逝,李秀成《自述书》却"热度"不减,研究者众多。就笔者而言,从李秀成《自述书》,可以看出忠王"忧国忧民"之情怀;忠王李秀成无论身处何方,出身底层的他均能从国家与民众利益之角度处理问题,大局观很强。忠王受刑后,苏州民众痛哭失声,"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节选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01.李秀成出身底层,家境贫寒,深知民间之疾苦

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原名李以文,与英王陈玉成是老乡,后受封为忠王,寓意"万古忠义"。李秀成出身底层,早年家境贫困,靠耕山烧炭为业,可从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读书识字则更是"奢饰品"。从李秀成自述中可知,他八岁那年随舅父在私塾里"旁听",只是稍微了解儒家经义,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在家贫寒,父母养我兄弟二人,弟李明成。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种山帮工就食。自八岁、九岁、十岁,随舅父读书。十岁之上,俱自与我父母寻食度日而已。至二十六、二十七虽,方知有洪先生教人敬拜上帝。自拜上帝之后,秋毫不敢有范,一味虔信,总怕蛇虎伤人。"

家境贫困,度日艰难,李秀成只能与大多数贫苦大众一样,走上了反对封建剥削之道路,参加势头正旺的太平天国运动。"西王在我家近村乡驻扎,传令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从此可以看出,吸引李秀成参加革命斗争之最大动机,不是开创新王朝,成为"开国元勋",而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李秀成出身底层,自然也就知道底层群众最需要的是什么,知道温饱、粮食、稳定,对小民生存之重要性。出身背景如此,成长环境如此,李秀成内心深处是向着贫民;忠王掌权后所实施之各项措施,以及失意落魄时之表现,均足以证明。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