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一段时间二手杂志,吴小俊又到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移动书店,“每天装一吨左右的书,骑一辆大电动三轮,在路边支摊儿。虽然很累,但每次收摊儿时,心情都很愉悦。因为大学生很捧场,收入还不错。”后来有市场的人在原来经常摆摊儿的路上建了一排临时板房,吴小俊就要了一间房子,搬了进去,继续做书店。板房比以前搬摊儿好很多。但因为没有门,晚上还用一块儿大布盖上。冬天很冷,遇到下大雪天气,雪花会直接落到书堆上,飘入脖子里。再之后,在同一条街上的另一头,吴小俊寻到一个半地下室的位置,就是如今的阶梯书店。如今这个书店大概90平米,分为两间屋子。书店没有雇佣正式员工,就是吴小俊自己和几位大学生兼职打理。
吴小俊自认“不算是一个特别懂书的书店人。但是我非常喜欢书店这个空间。这可能跟我大学学的专业是心理学有关系。在潜意识里,我认为书店能为闹市提供一个安静的灵魂休憩的场所。而且书的陈列方式,都能跟人的精神产生化学反应。微妙的变化。”他曾策划过一个跟书相关的艺术实践:在本地一个大学的图书馆内共吊了2000本书,每本书都包起来,你可以在上面留言,写东西,几天后,大学生们可以拿着自己写着文字的卡片,来换走吊起来的书。“总之,我非常着迷于通过书这种媒介,让人与人发生联结。我可能不是读书的专家,但是我对书陈列的空间,书的存在,比较哟想法,这也算是我做书店的一个优势吧。”
“走出孤岛保卫书店”
它是城市心灵绿洲也是灾难见证者
电商平台、屏幕阅读,汲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纸质书利润微薄、租金上涨等等多种原因,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的确是一个难题。诚然,现在大城市里出现了不少网红式的高颜值书店,但细究起来,它们的存在往往是与商业地产的合作,经营采取多样化,卖一些高附加值的茶水咖啡温床产品等等。在有的书店,书籍甚至都不是主角,而是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一家独立的实体书店,只卖书,生存之艰难是可想而知。
做书店做了13年,吴小俊对阅读的变化、实体书店的活法,都有很深切的观察和思考,“能明显感到,这几年读者对实体书店、纸质书的好奇心有所下降。时代在变化,阅读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么吸引人进书店,是一个问题。”
吴小俊也想到过最坏的情况,“疫情期通过各种帮助,我们艰难扛过来了,今年又遇到书店被淹,我知道我内心也在临界点徘徊,如果哪天它真扛不住了,我会断然关了,转行做其他的谋生。毕竟,我现在有了孩子,需要养家糊口。孩子需要教育,我要为老婆孩子的生存尊严考虑。就算我再喜欢书店,我也不能再’任性’了。我已经任性了13年。”但是话语至此,吴小俊还是调转了心态,“但是目前我还是有信心做下去的。首先,我这个书店,目前还能处于盈利状态,虽然这个利很薄弱。其次,虽然很难,但是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还是能活下去。比如去根据自己的眼光淘一些高质量的二手书,到孔网上转卖。比如通过公众号跟读者建立联系等等。但有一点肯定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不能卖盗版书。”
吴小俊的“阶梯书店”公众号,不断有新的留言涌来,一条条读起来很是感人。“去年冬天疫情就在关注‘走出孤岛保卫书店’拯救实体书店的呼吁,目前河南暴雨被淹的实体书店也令人心痛。是城市心灵绿洲也是灾难见证者。祝早日顺利恢复生机。”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