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线,触碰历史之肌理
从伟人领袖、音乐家到科学家,从普通战士、炼钢工人到脱贫村民,在《百炼成钢》的八个版块里,既有影响历史走向的赫赫伟人,也有平凡世界里的小人物,如何博观约取十分考验功力。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指出,《百炼成钢》在叙事上以远景、近景、微距相结合,既有全局的宏阔视野,又有小人物的底层视角,这一架构也客观反映了过去的一百年里,"文武"两条战线的作战和胜利。
在细节上,毛泽东夹给毛岸英的红烧肉,冼星海送给学生王莘的笔,二十几岁的焦裕禄,邓稼先与母亲的最后一面……处处洋溢着党史自带的温度和感染力,令专家印象深刻,如数家珍。"在敬畏历史的同时,《百炼成钢》的编、导、演对共产党人的精神、人性、牺牲的描写入木三分,对人情深度、民族性格、文化肌理的刻画力透纸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如是说。
敬畏,意味着"大事不虚",在这一点上,本剧也引发了专家之间的有趣争鸣。中国视协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南省政府参事盛伯骥认为《百炼成钢》展现了"一种可爱的纪实风貌",并对剧中反复标注人物年龄字幕的走心处理直呼欣赏。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则表示,对大历史中的小人物进行平凡朴素地书写,恰恰是《百炼成钢》没有流于宏观,没有流于空洞,没有流于电视纪录片风格的重要特色。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进一步指出,"它是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回首百年,从细节中不断凝练、提取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形成精神谱系。在我看来,或许就是这部剧最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