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的压力太大,害怕出错,这一点诸葛在出师表里已经说过了: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生怕辜负了刘备的信任,生怕出了什么差错,所以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毕竟刘禅还小。
第三个原因可能来自于当时蜀国的危险局面,这个局面不仅仅是外患,更重要的是内忧。诸葛亮身为丞相,他不仅要搞好和皇帝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己和群臣之间的矛盾,比如他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矛盾,这些大臣来自不同的利益群体,代表不同的势力,诸葛亮如果放权,可能会自身难保,蜀国也会因此陷入混乱而覆灭。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中还为我们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之所以不放权,可能是因为他打算恢复西汉初年那种"虚君实相"的制度,也就是皇帝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性存在,不问具体政事,大小事务都由三公来处理,皇帝只管盖章。诸葛亮认为,这是他认为的中华帝国史上最优秀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