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亡国之君,崇祯为何深得后人同情,因为他一直处在绝境中(2)

2021-07-10 20:40     360kuai

一个17岁的少年,相当于如今的高中生,没有执政经验,没有社会经验,也没经历过朝政的复杂和险恶,就直接接手了疮痍满目的烂摊子,可能换个其他人,也会无从下手。这样的烂摊子,崇祯又能依靠谁呢?他选择了"正派的士大夫"。崇祯继位后不久,就铲除了阉党,重用东林党人士,并且召回了在各地的镇守中官,让文官、武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令崇祯没想到的是,文官和武官都难堪大用,崇祯一朝的东林党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正气和原则,他们更加暴戾、更加党同伐异,通俗来讲,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当然,文官里也还是有一些能办事之人,比如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等,但这些人中,贪腐的多,廉洁的少,迂腐的多,能干的少。而武将之中,也有人才,比如祖大寿、满桂、曹腾蛟等,但这些武将中,敢战的少,怕死的多,敢打的少,会跑的多,甚至能打仗的,又打着算盘保存实力。这样的处境,让崇祯怎么办?挨个杀吗?能杀得完吗?崇祯也无奈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再来看崇祯继位后所面临的天灾问题,崇祯一朝是明代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尤其以旱灾、疫灾为甚。据如今气象学家研究,崇祯时期的大旱,是近50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大旱灾期。

据文献记载推测,黄河、海河流域从崇祯十年开始,降水量就急剧减少,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达最低点,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五月至九月不足200毫米。北方旱灾的同时,南方更是洪涝灾害严重。崇祯十三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而南方开始干旱,又成了北涝南旱的局面。在此时,瘟灾也开始流行,蝗灾更是严重。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