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说只有60年,无论是有着掌控天下的大谋士,还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都特别的多,因为乱世之中各路的人才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建功立业的君主,然后在其帐下做出一番事业为后世所传颂。所以当时天下的谋士,还有将士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君主拼搏。那些将军是在武力之间的相互斗争,而天下的谋士则是想着彼此攻伐赢得对方。关于谋士的故事,我想大家更了解的便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了。他们两个之间的斗争是三国演义里面最有看点的地方。很多人都应该注意到,在三国后期出个诸葛去世之后之后。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属于作品都把三国的故事归结在当时的朝政之上。很少再出现相互征讨的场面。为什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没有大举南下攻占蜀国?
其实他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经明白了天下的局势,必须尽快站稳自己的脚步,不然的话,早晚一天蜀国会被慢慢的吞并。在先帝白帝城托孤之后,他更是加快了北伐的速度。他一个人扛着整个蜀国的大旗,每天四处征战。每天都想着尽快的恢复汉室的正统,而且诸葛亮当时的情况就是以战养战,不断的让蜀国主动攻击,不然的话对方一旦进攻自己,只有灭亡的份儿。占取主动权,也是诸葛亮在带兵打仗过程中的一个习惯性的风格。可以说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他的一生都是奉献给了汉室恢复,后人敬佩他也是因为他的忠诚所在。
但是司马懿就不一样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很少有实际的权利,即便是曹丕的时候,做的官也无非是一个文官,手里很少有实际性的权力。因为曹操对于他也是十分严加防范,怕他有一天篡权夺位。而且他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当时魏国的处境并不是很安生,北方有胡人的骚扰,南方还有两个国家随时会攻击自己。所以必须需要司马懿这样的人才守护着魏国,他也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是万一有一天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的话,以曹丕的性格肯定会被除掉。他正是明白这一点,更不可能忠心耿耿的为曹家的朝廷尽自己最大的功劳。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诸葛亮死了之后他没有南下攻占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