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下令销毁一部书稿,李鸿章边读边叹气:这样的国家还怎么救?

2021-07-05 18:00     360kuai

在前天的话题中,我们将中国近代的不幸与日本的改变摆在了一起,用一个比较刁钻的角度做了一番自我检讨。当然了,日本人动不动就剖腹的做法不可取,但两者一对比,近代中国的耻辱和遗憾来得就更鲜明了。在文章中,笔者将历史比作一场长跑,"中国几乎一路遥遥领先,却在临近终点线时跌了一跤"。有朋友质疑:为啥要把近代的开端视为历史的重点啊?也有人表示,工业革命前后根本就是两个文明阶段,彼时的中国在后一阶段中从未领先过。其实,笔者只是按照历史时间的比例做了个简单的比喻而已,但结合一些历史,大伙的质疑却给笔者带来了另一种震撼与思考。

在谈及正题前,我们不妨先来讲个故事。

1840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被学界公认为中国近代的开端,然而真正给古老的帝国带来巨大而迅猛改变的却是16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第二年,这一年是个极度敏感的时间点:根据条约,清朝一脸不情愿地设立总理衙门;太平天国分崩离析,这让清王朝长长地舒了口气。虽然局势已经够糟糕了,但对清朝来说,这却是一个极好的翻身机会,有识之士联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日本人说,若还揣着中国老掉牙的那一套不撒手,将来啥事儿都干不成。这话虽然多有偏颇,但平心而论,那会儿西方的技术和部分思想确实更先进。清朝统治者们只是拿着一小撮东西比着葫芦画了个瓢,还不怎么得要领,这就令病入膏肓的清朝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可见在关键时刻暂时放下可怜的颜面有多重要。然而讽刺的是,清朝统治者们一边抱着这根救命稻草拼命挣扎,一边还高喊"师夷长技以制夷"--混到这一步,言语中竟还带着对西方人的不屑。虽然西方人把近代中国戏称为"东亚病夫",但在打嘴仗上,晚清从来没输过。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