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获颁“七一勋章”,陆元九院士的传奇人生(2)

2021-07-02 04:45     荔枝新闻

1937年,陆元九刚刚报名参加高考,就传来了日寇入侵宛平城,北平爆发“七七”事变的消息。8月份他赴上海参加完高考没几天,又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日军的飞机在上海狂轰乱炸,还多次进犯南京、镇江等地,所过之处,生灵涂炭,遍地残垣。

抗战全面爆发,西迁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前身)发来了录取通知书,他在烽火硝烟中动身,跟随撤向大后方的难民潮,经由武汉、宜昌一路辗转赴重庆报到。

听说学校新设“航空系”,一路上目睹日军飞机残暴的他果断选择了其中的航空发动机专业。

陆院士晚年回忆,对当时的同学们来说,航空报国的重要性哪儿还需要教?大家每天都是“一边躲飞机,一边学飞机”,平时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上课,日本飞机来轰炸,就躲进防空洞继续学习。作为中国首批航空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他在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之外,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元九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毕业照 (后排左一)

陆元九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后,于1945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 “惯性导航之父”查尔斯·德雷伯,成为其门下第一位博士生,在这个新兴领域中探索学习。

所谓惯性导航,简单来说就是舰船、飞机、火箭等通过仪器设备感知速度、高度、方向等参数,自主导航奔向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惯性导航技术已经伴随着地对地导弹的出现开始了早期应用,在军事、航空航天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相关研究自然被美国军方“重点关照”。

“我是中国人,自然要回去给中国做事”

陆元九聪明刻苦,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成绩突出,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果丰硕,1949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领域的博士。时年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上世纪50年代初  陆元九与家人朋友在美国的留影

原本,陆元九可以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无数人羡慕的环境里继续安静的生活,但是内心中他和妻子无时无刻不想念太平洋彼岸的祖国。

为了减少回国的阻力,他反复拒绝入籍,又转到密级没那么高的土木工程系,最后干脆离开麻省理工加入福特汽车公司,专心于民用技术研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