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还有权臣作乱篡位,为何到了宋朝,权臣却消声灭迹了呢

2024-03-20 17:42     360kuai

汉朝时选拔官员的制度被称为举孝廉。该种制度是指,人们想要做官并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需要通过乡老、当朝大儒、朝中官员、世家门阀的举荐,进入官场。这种制度的应用,出现了一个弊端:必须是和乡老、朝中官员、世家大族关系很近的人,才能进入官场做官。随之就出现了一种情况:被举荐的官员会结成党羽,依附于举荐自己的官员或是依附于举荐自己的世家门阀。随之举荐的官员和世家门阀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威胁皇权统治(篡位权臣出现)。

曹丕篡位后又向门阀世家做出了进一步的妥协:他采用了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乡老,世家门阀评定士子品级的高低,任命士子官位的高低,取决于品级的高低。这种制度的应用,又造成了一种情况出现:世家门阀子弟,可以世代在朝中做高官,把持朝政。寒门学子(品级低)永远做不了高官,随之朝政便开始由世家门阀把持。这就相当于朝中高官,长期被世家门阀垄断,时间一长皇帝便会被世家门阀架空。权臣造反一呼百应,是因为朝中官员多是权臣的亲人和门生。即使是皇帝都要看这些权臣的脸色(篡位权臣背后都有门阀世家存在)。

为了避免皇权衰落,到了大隋朝,杨坚想了一个办法:改变举孝廉制度,利用科举来取士。科举不但让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种取士制度还能打破朝中官员被门阀世家垄断的格局。科举取士制度始创于杨坚,推广于杨广,发扬光大却是在李世民和武则天执政时期。也许人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唐朝都采用了科举取士制度,那为何唐朝还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权臣呢?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