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抑武”政策的演变(7)

2021-08-27 22:32     360kuai

"今日误国者皆文臣"。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极端的表现,这时也确有一些将领拥兵自重,骄横跋扈,为了保存实力而拒绝对金作战,却又对地方百姓骚扰,这在当时文臣的许多议论中都有反映。在这方面,张俊、刘光世十分典型,如建炎四年金兵围攻楚州,赵鼎代表高宗令张俊率兵解围,张俊认为金兵太强,拒不出战。高宗只得改派刘光世出兵,但连下五次手令,刘光世还是按兵不动,只是每天派人谎报战绩,坐致楚州失陷。后来,高宗命刘光世移屯扬州,刘光世不愿离开家小而上前线,仍拒不奉诏。

或许苗、刘之变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苗傅、刘正彦原是御营军的统制官,由于刘正彦曾与大将王渊因争夺三千兵马而产生过芥蒂,后来苗、刘二人又对王渊受到高宗宠信而心怀不满,于是建炎三年春二人发动兵变,杀了王渊与一批宦官,逼迫高宗让位给他三岁的儿子。他们认为,"金人意在建炎皇帝",废了高宗,与金人实现妥协,便可保住取得的高官厚禄,于是一边派人向金朝求和,一边准备继续由杭州南逃,由于不得人心,很快便被平定,但为了私愤私利而废立皇帝,可谓跋扈之极。

在今天看来,武将权力和地位上的变化有它应于肯定的面。它是北宋那种僵化的兵制在历史的动荡中被迫调节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放松对武将的紧紧束缚,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指挥权,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军情;才能使军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才有较高的士气和较强的战斗力,从而才会有绍兴年间宋军的一些胜利。但另一方面,某些将领内则拥兵跋扈,外则畏敌怯战,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为了保存个人实力宁肯牺牲抗金事业,是将领中的对金妥协投降派,是与岳飞这样一个舍生忘死、矢志抗金的爱国将领不可同日而语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