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到2023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覆盖率显著提升,产品从"可用"向"好用"发展,在基础软件、中央处理器(CPU)设计和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及终端设备等子产业链打造细分产业集群。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600名,产业从业人数新增3万人。带动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链。发挥集成电路(IC)设计领域优势,夯实集成电路制造、计算机零部件及外围设备制造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新一代CPU、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先进封测生产线、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项目建设,引进和研制图形处理器、存储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芯片、刻蚀机等高端项目和产品。到2023年,培育形成5至7家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引育若干关键核心企业,实现关键装备核心产品突破"卡脖子",在国产CPU、移动通信、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培育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国产CPU、射频芯片自给率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车联网产业链。到2023年,车联网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阶段性突破,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测试验证、标准制定、应用示范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形成2至3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覆盖区域不低于600平方公里,居民出行服务体验良好,智慧交通形态初具雏形,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建设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以天津市车联网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平台,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信息安全、仿真测试评价体系、车联网通信等关键领域,制定20项以上标准规范。带动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
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挥整车制造、锂离子动力电池、检验检测等领域优势,夯实电驱动总成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高效内燃机、传动系统、电子电器、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研发,突破新能源整车和动力总成、氢燃料电堆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导入优势车型、电动化车型,推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和本地配套企业壮大。到2023年,全市汽车整体销量突破1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整车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新一代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和产业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带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了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重点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引育、强化项目支撑等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