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天下大乱,隋军在宇文化及的带领下,对瓦岗军驻守的河南仓城发起了进攻,瓦岗军在首领徐世勣的带领下,从城内挖掘地道到城外,从地道中主动出击,使隋军大败。
从此以后,运用地道战的作战方法不管是防御还是主动出击,都屡有发展。
公元756年,唐朝名将张巡驻守雍丘城,安史之乱时,叛军安禄山率军攻城,激战百余日,依旧不克。这时张巡便采用挖地道的方式,主动出击,令精兵五百人夜间从地道中突袭安禄山叛军。这一招果然奏效,叛军毫无防备,被张巡打败,雍丘之围始解。
再到近代,两军对垒时,也通常利用坑道作为掩护,以此来减少自身的伤亡。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现后,坑道的用途更多,比如当敌方飞机发动空袭时,坑洞便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或者当导弹袭来时,坑洞也能保存大量的有生力量。
以上所说为坑道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有别的作用,就是贮藏军用物资,比如粮食、武器等。
隋唐两代,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曾在河南构筑了许多地下粮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河南洛阳的含嘉仓,这座粮仓建于隋大业年间,储藏的粮食一直到唐贞观年间还在使用。
这座规模庞大的粮仓,面积约42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城墙。仓城内有圆形窖穴250余座,口大底小,窖底坚硬,周围砌有木板,这些木板均经过油漆、防潮、防腐处理,在当时来说,这种坑道的使用方式是极为先进的。
12世纪初,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战乱频繁,这时出现了用于囤聚、防守、出击等多种用途的坑道。
正如南宋绍兴年间,郑允刚的《西征道里记》中所载:
“穿洞之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自此,高低横斜无势。低处深或四五十丈,高处去平地不远,烟水不及。凡洞中土,皆自初穿井中出之。土尽洞成,复筑塞其井,却别入窍。”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复杂的坑道用途。
总结
坑道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伪装巧妙、结构坚固,具有完善的战斗设施和生活设施,战争时可以作为反败为胜或者攻克敌方的重要手段,和平时又可以别做他用,一举两得,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