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战”是怎样一种作战方式一文读懂坑道战的发展史(2)

2025-01-04 07:02  360kuai

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的昆阳之战,王莽军采用多种方式攻城,其中就有坑道战。但是,城内的守军就采用以上防御方式,击退了新军的多次进攻,并让新军吃了不少苦头,而他们也保住了城池。

三国时期,用坑道作战的例子就更多了。

公元198年,曹刘联军进攻吕布。当时吕布占据邳县,易守难攻,联军久攻不下之后,便采用坑道攻坚,先是在城墙上打开缺口,然后又沿着邳县挖坑道,将周围的水引进来之后,以水灌城,最终迫使吕布投降。官渡之战时,袁绍也曾以坑道战攻击曹军,曹军则在阵地周围挖横堑,使袁军的企图暴露了出来,致使袁绍的企图最终没有得逞。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晋朝以前,坑道战以进攻的一方运用较多,防守的一方则是被动防守,一般都是发现敌人利用坑道攻进来了,然后将敌人挖的坑道堵住,很少利用坑道进行反击。晋朝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坑道战的作用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防守的一方开始利用坑道进行反击了,化被动为主动,由死守变为主动出击。

公元423年,魏宋虎牢之战中,为了打破魏军的包围,宋将毛祖德曾率领士兵挖了6条地道,组织了400人的突击队,从城内绕到了城外魏军的后面,从魏军的背后发起了进攻,大败魏军。但是,吃了这次败仗后,魏军并未罢休,而是对宋军发起了反击。

在这次重新组织的进攻中,魏军也采用了挖地道的形式,从城外挖坑道至城内,而且在挖的过程中,魏军的地道与城内的水井是连通的,从而汲取井水,使城内地下水源枯竭。长时间下去,宋军由于缺水,人困马乏,战斗力大减。魏军乘机发起进攻,虎牢城失陷,毛祖德被俘。

这种利用地道“泄井”的方式,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南北朝时期,东魏攻打西魏的玉璧城,就将坑道挖到了玉璧城内。但西魏守将韦孝宽对此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他命令守将在城内挖掘长壕截击东魏的坑道,然后在壕外堆满柴火,当东魏坑道与壕相交时,再用风车将烟火吹入坑道中,对着坑道内的东魏军队连熏带烧,最终迫使东魏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