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彰与怀念杨家将,雁门关上曾立有杨业父子的塑像,象征着杨家将永镇雁门,保卫着大好河山和勤劳人民。
与历史真实几乎一致的杨业祠,既不在北京,也不在宁夏,而是在代县。如今杨业祠依然完好地坐落在鹿蹄涧村。鹿蹄涧离代县城20千米,在代县城东。这里,既是当年杨业父子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当年杨家将战斗过的地方。直到今天,鹿蹄涧还居住着上千户杨姓人。他们骄傲地说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代,保存着杨氏家谱。这是有可能的。既然杨业及其子女在代县生活了七年之久,那么,他们的后代就有可能在这里安家落户并扎根。杨业殉国,杨延朗等离开代县后,杨业的其他儿子或女儿,也有可能留在代县,他们的子女后代,自然便成了代县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几经世事变迁,杨家子孙后代中的一些人,从外地迁回代县,从而世代相传,成了地道的杨家将后代,一直延续至今。
鹿蹄涧村的杨业祠,建于元代文宗天历年间(1328 - 1330年)。此时,距杨业殉难已有340年以上。元朝统一中国后威震四方,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依然怀有崇仰之情。当时的蒙古族统治者,批准了在鹿蹄涧村建造杨业庙。从这里可以再一次看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财富,杨家将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一种象征与典型。祠的前右侧,有一块《老将杨族祠堂碑记》石碑。碑上刻有杨家子孙延续到元代天历年间的情况。这座杨业祠,是由杨家十七世孙主持建造。从杨业殉国到元代天历,杨家传了十七代,每代平均为26年。这个平均值比较接近事实。
不过,有关鹿蹄涧村的来历,就有传说的成分了。《代州志》上说,元朝初年,杨家的十四代孙杨友,是个武将,曾在附近的留属村屯田。一日,杨友与杨山打猎,杨友箭射梅花鹿,中鹿蹄。鹿带箭奔跑。兄弟俩追寻至联庄,鹿钻入地下。掘地三尺,忽见一碑,上刻带箭梅花鹿,故将这里改名为鹿蹄涧。
鹿蹄涧村的杨业庙,庙门中央高悬"忠武祠"金匾,两旁有"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等牌匾,反映了历代人民对杨家将的歌颂与评价,而廊前双柱上的竖联,更道出了人民对杨家将的崇拜:"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