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大儒 他为何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2)

2021-04-09 09:00     360kuai

董仲舒在对策中有一个观点,叫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意思是,天和人是一体的,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如果皇帝有什么不好的行为,上天就会用灾异给以惩罚,实际上是限制皇帝的权力,不能任其为所欲为,做对百姓不利的事。武帝赞赏君权神授,但不赞成灾异之说,他不想让任何人包括上天限制自己的权力,束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辽东高庙发生火灾,武帝问董仲舒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董仲舒首先举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由于政事处理不好,违反上天意志出现灾异的例子,之后对武帝说:在外而不正者,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在内不正者,虽贵如高园殿,犹燔灾之,况大臣乎!此天意也。罪在外者天灾外,罪在内者天灾内,燔甚罪当重,燔简罪当轻,承天意之道也。"就是说,在朝廷之外的人或物出了问题,就是辽东高庙这样尊贵的建筑,也会被火烧掉,何况诸侯出了问题呢!在皇城以内的人或物出了问题,就是高园殿这样尊贵的建筑,也会被火烧掉,何况是大臣呢!这是上天的意志啊。外面的人犯了罪,天灾出在外面;内部的人犯了罪,天灾出在皇城。火灾严重的罪责重,火灾轻的罪责轻。这就是为人处事应当秉承天意的道理啊。听了董仲舒的话,武帝虽然不高兴,但董仲舒提到的是与诸侯、大臣有关的灾异,对维护自己的皇权还是有利的,所以并没有责怪他。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武帝想起近几年发生的衡山王、淮南王谋反自杀,江都王、胶东王知情不报,以及丞相田蚡干得那些有违法纪的事情,觉得董仲舒说的有关灾异的那番话还是有道理的,于是派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为钦差大臣,到淮南处理淮南王造成的冤狱和其他案件,吕步舒按老师的教导,以《春秋》大义为标准评判是非处理问题,受到武帝的赞赏。

这件事对董仲舒似乎是一个鼓舞,他感到自己的灾异之说终于被武帝采纳了,心里十分高兴。于是他将其他的事情放在一边,专心在家里写《灾异之记》。稿子写完了,他准备献给武帝。但令他想不到的是,一个叫主父偃的人趁其不备,偷走了稿子,暗中交给武帝,武帝看了大怒,还让一班文臣传看,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是组织人对这篇文字进行批判。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老师写的,义愤填膺地发言,说里面的观点是愚蠢的。武帝将董仲舒下狱,并将他定了死罪,但不久又下旨将其赦免了。

与董仲舒同朝为官的人中,有一个叫公孙弘的,这人心胸狭窄,猜忌心重,表面上待人宽厚,实际上城府很深。只要与其有过节,无论亲疏远近,背后都要寻机报复。董仲舒为人廉直,对公孙弘这一套很是看不惯,这引起了公孙弘的嫉恨。在当时的刘氏诸王中,胶西王刘端最为骄横跋扈,连皇帝都拿他没有办法。公孙弘便向武帝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相,说只有董仲舒才能当此大任,实际上是借刀杀人。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怕时间久了获罪,便推说有病,辞官回家,闭门著述,后来写成了《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致仕回家,是经武帝批准的。武帝也没有忘记他,朝中每有大事,都要派人征求其意见,董仲舒都会根据儒家经典大义给以恰当的答复。

董仲舒去世后,武帝很痛心,他下令在其墓前立了一通石碑,写上"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几个大字,后来人们习惯称董仲舒墓为"下马陵"。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