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胆战心惊,皇位一废两立三让,大唐皇帝李旦的命运咋就这么惨(2)

2021-07-08 16:50     360kuai

庐陵王李显于神龙元年(705)发动神龙政变,一向沉默、追求无为的李旦也"参与"了这场宫廷政变,这是他对李家朝堂的责任,但也应是被逼无奈。此后"论功行赏",李旦加号安国相王。对于此次封赏的真与假,李旦心知肚明,故李旦都一一推辞,身在后宫、朝堂,他或畏惧,或厌倦,抑或习惯明哲保身,种种可能皆表明李旦实际上是颇有政治头脑、心思缜密的人,这也是唐睿宗不为人知的一面。

唐睿宗夹在两位颇有政治建树的统治者之间,因而显得平庸。在母后武则天统治下,他被立为太子并取代哥哥中宗即皇帝位,但犹如傀儡,权归母后,其后降为皇嗣,武则天称帝,在废立之间,学会明哲保身;当其子李隆基及妹妹太平公主联合铲除韦后及安乐公主一党后,他再次被拥立为大唐天子。当政期间,"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当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凡朝廷大事均询问太子及公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最终他选择了退居上皇,太子隆基即皇帝位。李旦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七年的皇嗣,那种处处受人压制、无权可用的经历,早已令他失去了对权力的渴望,掌握实权时,也不知如何运用。从政近三十年间,他经历了即位、废立,又退居上皇,其政治生涯可谓曲折多变。

唐睿宗对权位似乎并不看重,但他似乎又总是在放权中参政。他极力想逃离朝堂,摆脱政治,却从一出生,便被贴上"皇子"的标签。他面对父皇、母后、兄弟的封赏、贬斥,大臣的表请,他终究不能弃之不顾,都在"固辞"中接受。一方面是纠结心理的再现,另一方面也是他政治生活的反映。事实证明,唐睿宗虽多次辞让以逃避朝政,但其实并未完全脱离朝堂。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