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个疏漏之处:看似前后呼应,实则苍白无力(5)

2021-07-21 07:59  360kuai

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是为了下一回中诸葛亮罢黜李严进行前后呼应。这个情节设计有没有问题呢?如果单单从这个情节来看,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从后来李严被罢黜的原因来看,用这个情节作铺垫反而是苍白无力。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试想,苟安因为耽误了军粮运输而被诸葛亮责罚,作为北伐大军粮草总调度的李严又岂会重蹈覆辙、再度犯下如此低级的失误呢?笔者将这两个情节放在一起,无非是想提醒读者,李严在后方筹措军粮延误,是故意从中作梗,为诸葛亮杖责苟安泄愤。

但从整个情节来看,这样的设计过于随意,而且很不合理。其实,作者大可不必使用同样的情节来处理苟安和李严之事。既然在苟安一事上使用了军粮运输拖延的设计后,对于李严被罢黜可以另外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情节来处理,这样远比小说中出现的同样的情节在反复出现的低级失误要好得多。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