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如何“正常化”备受关注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宏观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就要特别注意政策效力边际递减问题,同时要求财政政策作用方式的变化。杨志勇指出,2021年,在对经济整体上保持信心的同时,要多考虑可能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稳健,关键词是“正常”,即“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更加关注宏观杠杆率;二是不会快速紧缩信用;三是突出“跨周期调控”。他表示,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有限,但金融管理部门仍将继续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乡村振兴期待政策进一步细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正式出台,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局日前也已正式挂牌。“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成代表委员热议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为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持续补齐“双基”建设短板,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吸引劳动力“回流”,强化服务力促产业兴旺,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岳喜环建议,进一步出台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工程等领域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在种子、农药、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水土流失、荒漠化、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重点工程和行动上,继续出台更大的税收优惠,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方面给予更优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