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催生” 能否逃离低生育陷阱(2)

2021-02-20 23:19     新京报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按照某年的生育水平或生育模式,平均每位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要达到正常人口更替水平、保持上下两代之间人口的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一般要达到2.1,而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以下,有学者把它叫作生育陷阱。"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姚引妹说。

早在20年前,辽宁、吉林和黑龙江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98、0.84和0.88,已低于1.0。十年后,2010年东北三省总和生育率进一步降为0.74、0.76和0.75,已接近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的水平,在全国分列第3至5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不是两三年间才有的事情。"我们在关注东北经济振兴问题中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生育率就相对较低。"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排头兵的东北老大哥,1949年城镇化率已达到21.27%,1995年东北地区城镇化率达到49.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丽敏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才到东北参与经济建设,所以东北人口素质在全国来看也比较高。人口学上讲,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越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意愿就越低。因此,在没实行严格控制生育政策时,东北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了。

也就是说,近几年开始成为公共话题的低生育率以及生育意愿的转变,东北人早已有了切身体验。

"经济发展会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孩子养育成本上升,孩子的效用下降了。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女性受教育水平增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学业及工作层面,因此生育意愿比较低。"姚引妹说。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