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后三十回读起来索然无味?明白这几点你就懂了(2)

2021-09-02 11:56     360kuai

刘马关张飞,袁曹董吕孙这些前期活跃在舞台上的人物都相继退出了舞台,尤其是曹操这个重要的人物退出以后。那种文学效果中"正派和反派对抗"的故事趣味性就不存在了,就像大家只想看美国队长和灭霸打斗的场景,不想听他们那一套拯救世界的老套言论。所以我们看到,后三十回中就只有诸葛亮撑起了整个故事场景。可这时候至少还有诸葛亮的八卦阵、木牛流马、空城计,以及他和司马懿之间的对抗可看。但要命的是连诸葛亮很快也向天借命不成后退出了故事舞台,而这时候还有整整十五回的故事情节。在这最后十五回的故事中,出现了一种叫做"去人物中心化"的文本形式。整个故事的结尾已经没有了中心人物,整个文本效果已经乱套了,一会儿描写姜维,一会儿描写司马懿。当然故事本身是存在关联性的,但是已经跃然到一种上帝视角的高度。这所谓的上帝视角自然就是"去人物中心化"的证明,譬如之前我们可以看到以刘马关张飞这些中心人物展开的剧情。所以营造出很紧密、凝视的剧情感,但是到了最后这三十几回中。整个故事已经变得松松垮垮,就像一张网球拍一样,用力打下去却颇有一种无力感,因为风都从网孔里漏走了。由于要契合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所以罗贯中必须采用这种跳跃式的布局,一会儿写蜀汉,一会儿写曹魏,一会儿又写东吴。

多线推进,最后汇于一个最终结局。但就故事关联的效果来说,这种效果并不大,它仅存的只有历史关联。毕竟不能瞎编说蜀汉统一,而且在这三十几回里,也几乎没有再出现经典情节。应该说这是由于给罗贯中可改编的空间过于狭小,或者还是说罗贯中有点后继无力了呢?毕竟这是一位能够凭空捏造出"过五关斩六将"这种精彩情节的小说家,又能改编"煮酒论英雄"。然而在后半场的描写中确实显露出一丝后继无力的感觉。相信读者会发现,品三国的主要情节都集中在曹操和刘备死之前,对于后面的情节几乎少有人去评判。当然了,如此吹毛求疵的评判《三国演义》的文本效果,本身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依然是通俗演义小说里的一座高峰,而写这篇文章也并不在于批判《三国演义》,只能算是对这种阅读困惑的一种解答和诠释吧。(完)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