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不弱赵匡胤,军事能力不输李世民,南朝的刘裕究竟强在哪

2021-09-29 12:39  360kuai

赵匡胤一贯被认为个人武力极强,甚至有一条铁棒打下四百八十城的说法,虽说夸张,却也是认可赵匡胤个人的勇武。哪怕到现在还有太祖长拳流传,据说是赵匡胤传下来的。曹操、李世民等,都有军事家、政治家的头衔,赵匡胤"武术家"的头衔,皇帝中大概没第二人吧?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极强,从他灭王世充、窦建德一战就能看出一二。李世民攻打洛阳,却围而不攻,打破王世充、窦建德形成的互相援助形势,然后击其弱点(虎牢),一举消灭二人。历史上有没有赵匡胤和李世民的结合体,还真有--宋朝刘裕。

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四人,属刘秀出身最好,刘裕却是最差的。刘裕小名寄奴,因为父亲养不起他,将刘裕送到从母(族叔的妻子)家中,才存活下来。寄表示寄托,奴是长辈对小辈的昵称,当然同辈间可不能称寄奴,那是对刘裕的侮辱。

刘裕呢,虽说是汉室后裔,却跟刘邦没什么关系,他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相隔几百年,刘裕家庭早已没落,甚至还不如刘备。最起码刘备靠着叔父支持,能去大儒卢植那里求学,混点文凭。刘裕只能砍柴、打鱼自谋生路。

30多岁前,刘裕平平无奇,不过是因五胡之乱,侨居江南的百姓之一。乱世给刘裕飞黄腾达的机会,成为刘牢之麾下参军。刘裕先是孙无终的司马,孙无终参与东晋抗击前秦的淝水之战,刘裕是否加入其中,没有确切记载。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而刘裕成为刘牢之参军则是399年,刘裕在这十六年间默默无闻,在历史中刚一出场就令人大吃一惊。东晋孙恩作乱,朝廷命谢琰、刘牢之率军镇压。谢琰是谢安的儿子,在谢安、谢玄死后,对北府军有一定的控制力,而北府军算是东晋朝廷能控制的一支强军。这个时候,刘裕来到刘牢之麾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牢之派刘裕带着数十人前去侦查孙恩贼众。《宋书·武帝本纪》记载:"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刘裕)便进与战"。看到数千人,刘裕不退反进,大杀四方,"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曹操、赵匡胤、朱元璋等独自起兵的人,大多都是能真刀真枪砍杀的,至于武力值究竟多高,那真不好说。项羽也是个人武力强,军事素养高的一个人,可惜缺点也很明显,最后败给刘邦。

刘裕呢,一人面对数千敌人,数十人随从都被杀,自己却能存活,而且还占据优势,个人武力肯定极强,至少不输于赵匡胤。他不仅军事素养强,政治能力也高。上位提到的一人杀败孙恩众贼,算是个人勇武的例子,他的军事素养我们从他的军事行动来看看。

提到刘裕的军事能力,就不得不提却月阵,他用却月阵以2000步兵大败北魏3万骑兵,这是不是他军事能力强的明证?却月阵不难,稍微懂些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阵,但历史上最知名的却是刘裕。为何刘裕之后就没有却月阵的消息?并不是因为刘裕厉害,除了他别人摆不出来,而是却月阵成名需要敌人配合。

刘裕军事能力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拿却月阵说事,只能说不懂兵事。却月阵是兵家常用的一种阵,军队背靠山、河,或用车,或用盾,士兵呈半圆阵型,属于圆阵的一种变阵,本身没什么高明之处。这个阵是用来防守,换句话说,敌人不攻,你是没法奈何对方的。

刘裕能用却月阵成名,除了自身军事素养外,还有北魏大将的配合。看着刘裕已经严阵以待,还能傻乎乎的冲上来,活该成就刘裕威名。有了刘裕此次大胜,后世的骑兵将领还敢硬冲步兵方阵,不是庸才就是找死(重甲骑兵、具装骑也不会硬冲军阵)。

刘裕的军事才能在大局观以及战术的制定,这一点在北伐后秦上尤为突出。从南方进入关中,有三条道:自蜀北上,荆州北上然后西进,从中原潼关进关中。

打仗不仅靠将士用命,还有后勤、装备。刘裕制定的伐后秦战略,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最后成功灭掉后秦。一个战略的制定,必定包含己方的优缺点。伐后秦,刘裕面临战线长,后勤补给压力大,还有虎视眈眈的北魏。优势便在于刘裕强大的水军。

战场既可以运送士兵,又能输运补给,真是一举多得。所以刘裕的北伐路线便是从淮南出兵,打下洛阳后攻击潼关进入关中。刘裕自己则亲率后勤大队,沿淮泗水道及进入黄河,自黄河西上进入关中(沿途为中原诸军进行补给)。

从黄河走还有一个好处--监视北魏骑兵,防着对方抄中原诸军后路。刘裕用2000人击败北魏就发生在这一时间段。借助水道便利,刘裕大军后勤无忧,一点点消灭后秦势力,最终进入关中,灭了后秦。

至于刘裕的政治才能,看看他同谢氏的联姻吧。若不是因为刘宋宗室内乱,谢氏因参与过重,被杀掉不少,谢氏绝会成为刘宋除刘氏外的大贵族。正是同世家的合作,刘裕的宋成功代晋,开始南北朝对峙。

刘裕是当时枭雄,若在给他一段时间,能否收复河北,这事真说不好。他最后已经有了伐魏的打算,因病才不得不停下。若刘裕真的进入河北,会发生怎样的光景,我们无法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