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遗民”东干人:当年被迫移居中亚,至今还惧怕左宗棠(2)

2022-11-07 06:19     360kuai

除了语言,在生活习俗方面,东干人也大量保存了一些陕甘或者西北的习俗,比如他们的餐具是筷子,他们的主食是面食,比如面片、卤面、凉粉等。在婚嫁方面,他们也闹新房、讲究嫁妆彩礼和"六礼"。结婚时,新郎的穿着是晚清样式的蓝色长袍马褂和礼帽,新娘的打扮是绣花大襟长袍,大披肩,绣花鞋。甚至在生育方面,他们仍保留着一些旧中国的思维,比如他们的歌谣中唱到:一儿一女活神仙,无男二女心不甘……不论怎么看,他们都像是一支晚清中国的遗民。

那么这支晚清的遗民是怎么迁移到中亚去的呢?学界一般认为,他们在历史上经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迁移,第一次迁移发生在1862年到1878年的陕甘之乱后,当时他们先辈被左宗棠击溃,只能分成三支,穿越天山进入沙俄境内,然后形成聚居。第二次迁移发生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也称《改订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之后,简单来说就是1877年,左宗棠收复了新疆,而在1878的谈判中,大臣崇厚却在威逼利诱下私自签署了于清朝不利的条约。1880年,69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决心与之一战,清朝却因受到恐吓将之调回。

好在这时沙俄和其宿敌奥斯曼帝国打了第十次俄土之战,沙俄国力不济,为重新谈判创造了条件,此时"外交天才"曾纪泽赴俄修订了之前的条约,并签订了新的条约也就是《伊犁条约》。根据新的条约,伊犁地区的百姓可以选择继续留在伊利或者迁到沙俄,一番精心操作之后,大约有10万人在强迫利诱等方式下完成了迁移,这十万人中,有相当多的陕甘之乱后的溃兵。这就是东干人的第二次迁移,迁移到异国的他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一些融合,他们并被苏联人命名为东干人。

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是国内研究东干族的第一批人,他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了《东干族形成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书。上世纪90年代,王国杰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调查时,一位东干老人向他询问他是不是大清国那边来的,还问左宗棠的人还在不在。这件事让王国杰印象非常深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