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就上述信息致电敦煌葡萄酒公司法定代表人及控股股东钟学军,对方表示,最近正密切关注媒体相关报道,但"很多都是虚假的、夸大的、没那么(严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等官方的声音即可。"
罪在葡萄树?
事实是否如媒体报道所说,还有待调查组的正式回复。但新闻报道之后,葡萄树、葡萄园甚至葡萄酒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
比如在最近某热播剧中出现葡萄园段落时,在弹幕中就有不少偏差性表达,认为但凡种葡萄的,都涉嫌损害生态,并将那些葡萄经营者视作贪图近利的不良商人。
然而,即使前述林场遭伐的报道内容属实,但葡萄树应该是这场生态之灾的原罪吗?
从相关研究来看,葡萄树确实不利于防沙固沙。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全生育期葡萄耗水量是树龄为4年的人工梭梭林、柽柳林、沙拐枣林和花棒林的11.9倍、6.72倍、4.05倍和12.74倍。
另有专家认为,葡萄枝干需埋土防寒,秋冬埋土、春季出土使得土壤大面积翻动,会造成地表沙质疏松,形成流动沙土,不利于当地的防风固沙。从当年11月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地表土裸露,加之冬春季节大风天气频繁,不仅人为制造了大面积沙尘源,还加剧了林地土壤风蚀。
但不能因为无法有效防沙固沙,就全盘否定葡萄种植的积极意义。实际上,在甘肃,葡萄种植恰恰是极具标志性的优势产业。
世界名酒评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肯尼斯·富森曾经感叹,"在中国,如果是一枚理性的葡萄,由它来选择自己生长的地方,那么毫无疑问,首选是甘肃的河西走廊。"
被称为"塞上江南"的河西走廊,所处的位置正好是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带。无论光照还是雨水,都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
目前,河西走廊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葡萄种植、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储存、灌装、市场营销和葡萄籽、葡萄皮深加工、葡萄酒文化旅游观光体验等一条龙式的辐射延伸产业链,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河西走廊许多市县特色优势富民产业,比如在武威市,葡萄酒已经发展成为区域首位优势产业。
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对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表示,从整个河西走廊产区来看,敦煌葡萄酒产业虽然并不算十分突出,但是鲜食葡萄发展得很好,规模约十几万亩,效益可观。这说明科学种植葡萄树能够给地方经济带来活力。
而从总体上看,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过去数年间,中国葡萄酒市场经历了快速扩容。去年6月,国家领导人在宁夏考察贺兰山东麓产区考察时,对宁夏和中国葡萄酒发展给出很高评价和期望,引发葡萄酒业内人士热议,也为连续7年增长承压的中国葡萄酒行业注入更多信心。
因此,把葡萄树本身定义为"罪魁祸首",并不能站住脚。在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前提下种植葡萄,不但不会有损失,或许还会有大的收获。
生态兴,才能文明兴。毁林所暴露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固然不可取。但说到底,葡萄树本身并非生态问题的原罪,利欲熏心者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