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皇权与相权妥协下的产物——明朝内阁制度

2022-08-30 09:59     360kuai

朱元璋这么做,当然避免了丞相独大,威胁皇权,但同时也出现了极大地弊端,就是皇帝直接过问六部之事,每天处理的政事是海量的,即便皇帝不吃不喝也处理不完。"政皆独断"造成的后果就是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给事中张元辅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共计处理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也就是朱元璋平均每天得处理207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政事。这么起早贪黑的干,都累吐了还干不好。朱元璋一想,这不是办法啊,即便自己是个工作狂,能保证一直勤于政事,但是他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也这么勤快啊,得想个办法,建立一套制度,既能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不会像丞相那样尾大不掉,威胁皇权。

永乐年间为配合翰林学士参预国政的需要,明成祖朱棣专门设立了一个附属于文渊阁的皇帝秘书班子--内阁。永乐初,明成祖特简(指由皇帝不通过吏部,而直接以亲自下旨的方式任命阁臣)翰林学士解缙、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参预军国大事,以奉天门外的文渊阁为入直名号,并在奉天门内东角僻静处增开数间厢房,作为君臣商议国政时的办公地点,号称内阁,以避外廷之名,这就是明代内阁制度的由来。内阁制度的演变《明史.职官志一》:"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