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印尼研究专家孔远志:追赶时间的人(5)

2020-12-30 17:07     新京报

孔远志教授和妻子杨康善赴澳出席女儿孔涛的博士毕业典礼。受访者供图

最好的告别

孔远志前后曾18次往返印尼进行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次数比他回上海老家还多。在生活中,印尼和印尼语占据了他大部分精力。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会自言自语地练习印尼语;在大学的印尼文献报刊选读课上声情并茂地用印尼语朗读;在与印尼朋友相见时用印尼语侃侃而谈……

"爸爸没有印尼华侨那样的'母语优势',但他口语丝毫不差。我听爸爸讲的印尼语是那样的好听,那样的有魅力,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真的很热爱这门语言,热爱那个拥有着上万座岛屿的国家……还有它的文化……"孔涛一边哽咽一边回忆起曾经无数个父亲在讲印尼语的瞬间。

1995年,孔涛考入北京大学时正好遇到每四年才会招生一次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再次纳新,没有父亲的干预,她自己主动选择了印尼语。在她做出决定后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了印度尼西亚。

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月里,父亲只在初到印尼的第一周和她在一起,但并没有把他认知中的印尼语、印尼人、印尼文化、宗教、美食描述给孔涛,所有关于印尼的一切都让孔涛从近乎一张白纸出发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绘上自己感知到的色彩。

在接下来的两三周里,孔远志把孔涛交由自己在印尼当地的朋友,拜托他们带着孔涛穿梭、融入进印尼的不同城市、不同岛屿,"爸爸说,讲语言的人是生动的;这门语言衍生出来的文化同样是生动的。所以,我们需要融入到那个语境中真切地感受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对字符的认识。"孔涛说,父亲让她亲眼看到一个鲜活的国家,和一门语言所拥有的鲜活的生命。

毕生研究"鲜活"印尼语言和文化的孔远志教授,于2020年12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告别在他的耄耋之年。据医院的护工讲,在孔教授还能用语言交流的时候,他会在表达时吐露出几句印尼语或者英文。

"在父亲逝世的第二天,我们举行了家庭告别仪式,这是父亲生前所嘱托的,这是我们同他最好的告别。"孔涛说,父亲给她留下了温暖与力量,他现在的缺席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在场。

明年夏天,银杏树上的叶子会再次繁茂,只是在某个下过雨的午后,再也不会出现一位老教授骑自行车经过未名湖畔、路过银杏树下,他那揣进口袋中若隐若现的小笔记本,还有被挽起的裤腿上夹着的几只深色小夹子,都是他个人独特的标识。

新京报记者薄其雨

校对李立军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