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王朝末年,明朝为何能吊打日本,清朝却一败涂地?

2024-04-07 10:03     360kuai

中国历史上,要说哪个国家对于中国伤害最深的无疑是日本,从唐朝时候开始,日本就和彼时的大唐爆发了白江口海战。

不过此时中国还是大唐时期,日本还很落后,大唐名将刘仁轨以一万人击败了四万倭兵。

也就是这一仗,让日本彻底被打服了,从此之后几百年日本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大唐是俯首称臣。

唐朝灭亡数百年后,时间到了明朝,在经历了日本战国时期之后,"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此时的明朝皇帝是明神宗万历皇帝。

不过此时的明朝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北方蒙古部落一直袭扰着长城边塞,而在东北的女真部落也一直不消停,幸亏此时辽东还有李成梁父子,长城边塞还有戚继光守着;而内部,大明朝的土地兼并也是愈发严重,虽然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短暂的让明朝中兴,可是张居正死后,明神宗就推翻了张居正的一系列政策。

看着明朝内忧外患,丰臣秀吉又想趁机攻占大明,甚至还想定居到宁波,不过他的野心被万历皇帝击垮了,万历皇帝用七年时间帮助朝鲜击败了日本,这一战也奠定了之后两百年的格局。

到了1894年的清朝末年,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清朝,甲午海战失败,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

那么到这问题就来了,同为王朝末年,为什么明朝能够把日本摁在地上摩擦,而清朝却是被日本摁在地上摩擦呢?

很多人将清朝失败的理由归功于当时火器落后,的确,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日本为了变强而节衣缩食的买大炮装备自己时,清朝在干什么呢?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挪用了海军的军费,而这就直接导致之后甲午海战之中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导致了失败,而且更可气的是,当时各级官员层层克扣海军的军费,当时的"北洋海军"有大量炮弹居然是"哑弹"。

可以说当时的北洋海军号称是"东亚第一,世界第六",可是在高速革新的日本面前这就是一只"纸老虎"。

而明朝时期则是大规模发展火器,虽然当时也还是冷兵器时代,可是早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就已经有了火枪队了,之后的朱棣更是将"神机营"发扬光大,而万历皇帝为了支援入朝作战,专门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神机大炮,这些神机大炮在朝鲜战场是大展神威。

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决策者的问题,因为同样面对日本入侵,两个朝代的统治者所采取的办法不同,最终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当明朝受到藩属国朝鲜的救援之时,当时朝内的确有一部分大臣不主张去救,可是万历皇帝力排众议,一个字:救。

但是丰臣秀吉的野心败在了明朝强大的国力面前,此时的日本根本无法和这个庞然大物对抗。

万历皇帝的意思就是你要打我就陪你打,所以明朝士兵是一波接一波的前往朝鲜,而彼时的日本也才刚统一不久,最终日本入侵朝鲜的计划失败了。

而同样的事情在几百年后的清朝,慈禧太后则是截然不同的做法,当朝鲜受到日本入侵之时,朝鲜再一次求救清朝,彼时朝鲜总督袁世凯意识到如果朝鲜一旦被日本占去,那么按照日本的野心下一步清朝就危险了,于是多次上书慈禧要求其救援朝鲜。

可是此时的慈禧太后采取的是息事宁人的态度,袁世凯的上书她置之不理,而且在慈禧的心底里压根就不认为日本能够掀得起风浪?

所以和日本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让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在朝鲜行动的权力,无疑是变相帮助了日本。

当时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还很大,在战略上完全占据主动,而日本则是靠着其步步蚕食的战略一步步消除了清朝在朝鲜的势力,最终当日本吞并了整个朝鲜之后,他的目光便瞄准了清朝广袤的土地上。

日本用了三十年时间在朝鲜站稳了脚跟,然后凭借着朝鲜的资源最终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之中击败了清朝。

可以说假设一开始清朝对于日本采取的不是忍让,而是和当年的明朝一样那么结果必然不同。

当年日本虽然有了"明治维新",可是彼时的日本综合国力还很差,外加上是个岛国,物资还很匮乏。而清朝虽然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可是跟日本比起来其综合实力还很强,财政方面也是财大气粗的。

就算到了后来甲午海战失败,日本心理也很杵,因为甲午海战日本是凭借举国之力才击败清朝,如果彼时的清朝真的铁了心要和日本继续打下去的话,那么日本是绝对讨不了好。

然而,甲午海战的失利还是唬住了慈禧太后,最终慈禧为了息事宁人,又是割地又是赔款,而这就直接帮助了日本步步变强。

所以与其说清朝火力怎么怎么不如日本,倒不如说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个不同的决策者面对不同的情况所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其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万历皇帝虽然耗光了国库,可是他的"三大征"的确打出了明朝国威。而慈禧呢?最终是里子没省下,面子又丢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