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 常遇春为何将怀庆府屠了三遍?

2024-03-08 15:42     360kuai

在历史上,一直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对方已经降伏,再杀他的人不会有好下场。然而还是有一些将领不信邪,俘虏来多少杀多少,有些是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有些则是杀生成性,后者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明鄂国公常遇春。

常遇春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头号猛将,早年务农,后值天下大乱,便四处奔走谋取生计。顺理成章的投奔了朱元璋,作风刚烈,每场战争都能取得显赫功绩,顺势打入了朱元璋的核心班底。各朝开国都会论功行赏,明朝当然也不例外,对功绩最高的给以国公爵位,常遇春自然也在其中,受封鄂国公。

常遇春军事能力出众,然而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杀俘虏,不管是对方是否降伏,攻打下来以后就进行屠城。朱元璋也进行了劝导,说本来打下一座城池就不容易,你把人杀光不就变成了空城吗?这样下去是没有意义的。好在常遇春还是很听朱元璋的话的,从此以后减轻了杀戮成性的毛病。

河南焦作一直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原本常遇春已经改变屠城的习惯,却又被一个地方的百姓激怒,下令杀光全城人口,不论长幼。原因是这样的,怀庆府管辖范围内的温县,发生了元残余势力打劫抢夺了明运粮队的事故,这件事情原本就让常遇春非常火大,而这时候发生了另一件火上浇油的事。

这件火上浇油的事情是常遇春发现,当地百姓欢迎明军的牌匾背后,竟然也同样书写着欢迎元军的字样。常遇春本身对这里的人就没什么好印象,这种墙头草的行为更加引起了他的反感,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下令屠城,就这样怀庆府变成了遍地尸骸的空城。

屠完一遍城,常遇春怒火未消,下令让全体军士每杀完一处便丢下一个金元宝,如果金元宝消失了,就说明还有活口,继续排查屠杀,一直到一点活口也不剩下为止。这种情况前前后后发生了三次,一直到丢一个金元宝,第二天还在原地放着,总共屠杀了三遍。这时候的怀庆府,不要说是人了,连蚂蚁估计都没有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座鬼城。这怀庆府正是现在的焦作。

说到底,这些百姓又有什么错误呢,都是为了在乱世中求条生路,即使真的墙头草或者是怎样,都是无可厚非的。就在屠城不长时间以后,常遇春也死于非命,这也说明了"杀降不祥"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常遇春因为卸甲风而死,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