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王婆"爆火网络,古代媒婆与现代“王婆”有何不同?来看她们如何靠一张嘴盘活“爱情买卖”

2024-04-09 14:15     搜狐

看古代"王婆"如何靠一张嘴盘活"爱情买卖"!

在指尖滑动的现代交友世界,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隔着屏幕的邂逅。但你可曾想过,在遥远的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少男少女们又是如何寻觅良缘,牵手共度一生的呢?

近日,河南开封景区的"王婆说媒"节目,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媒人的风采。幽默诙谐的"王婆",身着古代服饰,为单身青年"保媒拉纤",凭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景区,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年轻人的热议和追捧。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王婆说媒"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爆火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那么"说媒"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媒人是个怎样的职业?古代说媒与现今河南开封的"王婆说媒"又有什么不同呢?

那些年,被父母和媒人"安排"的婚姻

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两方基本见不着面。那么男女两性是如何从素不相识到结为连理的呢?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时代,婚姻的缔结往往离不开"媒"的巧妙斟酌。一段婚姻若没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则会被认为是非法的、不道德的。媒妁(媒,谓谋合二姓者;妁,谓斟酌二姓者。另有一说是男方曰媒,女方曰妁),作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妁"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据《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记载: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据说女娲与伏羲由兄妹而为夫妇。鉴于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于是令已婚的男女定居在一起,同时,自任媒神,掌管男女姻事。因此,由神话传说来看,女娲为制定婚姻礼制的始祖母,也就是中国第一媒神。

伏羲女娲像页 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诗经》中,"媒"字已经出现。《诗经·卫风·氓》中就有诗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中的女子为自己辩解,她并非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对方未寻得合适的媒人。而"媒人"一词在徐陵编《玉台新咏》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也多次出现: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遣垂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不过,尽管"媒人"一词有所提及,但诗中并未详细描述媒人的言谈举止,使得我们对当时媒人的细节了解相对有限。

"媒妁"又是何时成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真正具有婚姻中介人性质的"媒",是父系氏族制确立、父权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诗经·豳风·伐柯》曰: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作品,这首诗的出现,说明在当时的某些地区、阶层中,已经开始遵从比较严格的礼制规范了。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此时已经成为男女婚配的必备条件。

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中的婚嫁图 来源/敦煌研究院

媒人也是"公务员"?

媒人,又称媒妁、冰人、媒证、月老、红娘、伐柯人等,是中国传统婚姻中不可或缺的礼俗人物。《礼记·曲礼》认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而唐代更是把"媒妁之言"移入法律条文,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如《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倘若婚姻违律,媒人也要连坐。自唐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婚姻"必用媒"载入律法。《宋史·礼志》记载,熙宁十年,神宗下诏令:

"其冒妄成婚者,以违制论,主婚宗室与媒保同坐,不以赦降。"

司马光制《书仪》时规定:

"必先使媒氏往来通言,俟女氏许之,然后遣使者纳采。"

司马光画像 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媒人的身份有两类:官媒及私媒。

官媒,顾名思义是为官府充役的媒者。中国自周代起国家就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媒氏。《周礼》中对媒氏的职责也做了规定:"媒氏,掌万民之判",也就是让适龄男女结合的意思。具体来说,它的职责包括:

(1)根据出生文书,催促年满30岁的男子和年满20岁的女子成婚(2)仲春佳月,组织男女婚嫁(3)掌握聘礼的数量(4)禁止不合礼制的冥婚等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