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是不是都会赶上延迟退休了呢?有哪些好处?

2024-07-29 16:13  头条

延迟退休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高度关注和颇为火热的话题,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拿出来成为热议的焦点。其实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延迟退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只是何时执行的时机未定。

而在今年,中国的延迟退休政策终于公布了基本框架,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2023》和新华社发布的最新《决议》,中国退休政策有望在2025年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固有序的全面推行,并且多方传闻最终退休年龄有可能定在65岁。

至此,一切都尘埃落定,只剩下一些问题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国家实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是什么?国家为什么坚持要实施延迟退休?

中国延迟退休政策

首先解答中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加速推进延迟退休,主要原因还是归过于中国日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现有2.64亿,占比18.7%,其中65岁以上高达1.9亿,占比13.5%。

联合国按照我国老年人增长趋势曾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到49.6岁,也就是说一半人口都是50岁中老年人。要知道邻国越南的人口中位数只有32岁,可谓是朝气蓬勃,与之相比,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就像是暮年老人。

其次,中国现行退休年龄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可当时中国人均寿命只有50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均年龄大幅增长,现在保守估计为78.3岁。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50年代的标准来衡量现状,我国退休年龄严重偏低的问题就越加凸显,这项一成不变实施了整整70多年的老规定,势必要迎来革新。

但关于延迟退休的政策具体如何执行,究竟是该一步切还是小步快走?国内学术界此前还是产生了热火朝天的争论。一种说法是将男女退休年龄首先统一调整至60岁,接着再同时延长两者退休年龄。还有一种说法是男女退休年龄分别延长,但女性延长增速比男性快,最终实现统一目标退休年龄。

而最终敲定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则是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将退休年龄逐渐延长至目标年龄。如2025~2050年,在30年的延长周期中,每年会推迟延长五六个月的退休年龄,最终达到延迟退休标准。这种方案旨在让各界人士以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应改革过程,减少个人所经受的短期冲击。

而该计划目前共有两个方案版本有待商榷,第一是以年份时间为准,每年设定不同退休时间。比如2025年后,将目前适用60岁退休年龄的人员每年延长2个月,50岁退休的延长6个月,截止到2055年实现男女同龄退休的标准。

第二个是以个人出生年月为准,设定不同退休期限。比如1965年出生的男职工,70年出生的女干部,75年出生的女职工,以现有65、55、50退休年龄为基准。往后出生职工干部,每晚出生一年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虽然该方案也能达成同退休年龄目的,但整体延迟退休的时间跨度将会大大延长,比如2005年出生的女职工可能到2070年才能退休。

无论哪种方案,目前十四五规划都已经明确了最晚实施时间为2025年。就眼下来看,新政策实施影响最深的是以下三种人:60岁的男性干部、55岁女性干部和男工人、50岁女工人。

他们无一例外是经受延迟退休政策的首批考验对象,个人工作和生活将会深受退休延迟的影响。但聊以慰藉的是,国家目前对新延迟退休政策是秉持自愿、温和的方式,会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来由其自主选择,这是极为难得的。

退休政策的改革,也必然会带动社保缴费的调整,预计最低社保缴费年限将从目前的15年延长至25年甚至更久。社保缴费向来是多缴多得,虽然最低15年缴纳就能领取养老金了,但缴费30年和15年的待遇肯定截然不同,两者最终的养老金差额能达到一倍之多。

所以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像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前提是至少要缴纳40年费用,而缴纳费用是和养老金成正比的。

但对于个体户、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可能受到影响颇深。本身社保缴纳就没保障,再提升缴费年限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全球延迟退休浪潮

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退休延迟都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政府和个人只能顺应时代主动做出改变。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的身体素质也在日渐提高,这为推迟退休年龄创造了良好条件。眼下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正承受着巨大的负担,从社会养老保障角度而言,延迟退休正是抵御白发浪潮的庞大压力负担的最佳方式。

低领退休会让大量职工提前进入养老金领取行列,据统计,中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金能增收40亿,减少支出160亿,减缓基金缺口整整200个亿。

所以不仅限于中国,放眼全球即便是传统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通过延迟退休减缓政府压力。

1957年,德国将法定退休年龄设定为65岁。步入21世纪后,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和沉重的政府财政负担,德国议会决定通过前快后慢的方式,逐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7岁,这种方式与我国提出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几近相同。

英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0岁。2003年,英国政府一次性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了多项调整,包括对自愿延长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发放高额奖金,延长退休中长期过渡计划,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8岁等等。

尽管全球各国对退休年龄的延迟制度不甚相同,但大体方向却保持高度一致,基本都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民众主动或逐渐适应退休延长的现实。

但退休延迟也会带一个致命弊端--原本就内卷劳动力市场必然会更加拥挤,加剧社会就业困难的现状。当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已经空前严重,不少企业甚至是行业龙头都明确表态对于35岁以上女性工作者,50岁以上男性工作者拒不招聘,越老越吃香的现象已经蔓延至就业市场的各大领域。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就强烈表态要遏制国内"人为强化就业难、招工难"的社会现象。这种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恶劣趋势会掣肘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发展,引发社会焦虑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吕国泉建议,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强化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增强监管机构的处罚操作性,通过法律来保障社会平等就业权。

未来中国延迟退休政策还将面临着完善养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只能说道阻且长,但敢于走出第一步就十分可敬。